相关链接
葛庭燧,1913年生于山东蓬莱县大葛家村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,1938年继续在燕京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兼当助教。他曾参加“12·9”爱国学生运动。1941年8月,偕夫人何怡贞赴美留学。1945年,他参与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的筹建工作,翌年又首创用来研究“内耗”的扭摆仪,1947年用该仪器第一个发现了晶界内耗峰,并提出相关理论,成为国际固体内耗领域的创始人之一。1949年11月,他带领全家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。回国后,他先后积极参加中科院金属研究所(沈阳)和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(合肥)的筹建工作,并担任两所的领导工作。1999年,葛庭燧院士荣获美国TMS最高学术奖——梅尔奖。
葛庭燧同志系中共党员、九三学社中央顾问,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中科院资深院士、中科院合肥分院固体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(后任名誉所长)、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葛庭燧先生离开我们十三年了。他离开了这个世界,但曾经在他领导下工作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和工人,都深深怀念他,常常提起他。笔者有幸在他领导的研究所内工作了三十余年,耳闻目睹了先生的高风亮节,许多往事常萦绕心头浮现眼前。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,情不自禁提起笔来,记下几桩有关先生的小事,权作献给先生英灵的一束鲜花。
一万元钱
20世纪60年代初,三年自然灾害期间,职工的生活困难到了极点。沈阳市统战部为了照顾国家级的科学专家,每月发给他们几张高价餐券。时任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副所长、一级研究员的葛先生拿到票后舍不得用,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学生们和室里的科技人员,常带着大家一起去餐厅改善一下伙食。一次,大家为了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忙碌了好几天,葛先生看到同志们脸色发青,忙问有什么困难?当他得知是由于“胃里亏”时,他心中十分难过,几乎是话语哽咽。他环视了一下在场的工作人员后说:“今晚,我拿钱请大家吃点肉,改善改善生活。”改善大家的生活,意味着他要“贡献出”自己应享受的那点优惠。那时,一般的干部和大学生工资都在38元至56元之间,有些同志上有老下有小,经济很是拮据,到月底就要支财务科借钱,由于审批手续比较麻烦,财务科也深感为难。葛先生了解了这一情况后,自己拿出了一万元钱,放在财务科供困难职工临时借钱、周转,解决了审批部门的压力。一万元钱,在当时是一个大数目呵!葛先生自己也只是拿薪金的科学家啊!这件事,金属所的职工们永远都不会忘记,就是在今天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握手
葛先生每次出差或出国回到所里,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向办公室告知自己已经回所,紧接着就是去机关、工厂、后勤转一圈,了解情况。这已是他多年的工作习惯。一天,一位1952年参加工作的、从事下水道维修的老工人在路上走着,两眼泪水盈眶。我上前问他:“王师傅,你有什么难心事,怎么哭啦?”他说:“我哪里哭啊,刚才葛所长、何先生(葛先生夫人何怡贞)看见我,老远就把我喊到跟前,握住我的手问寒问暖。我这双手经常与粪便打交道,家人都嫌脏,可是葛所长……这不,何先生还给我好几颗外国糖果哪!”王师傅的脸上挂着泪花,表达着内心的激动,还有光荣的工作责任感。
心系家乡
上世纪五十年代末,葛先生向所党委反映,想给家乡山东蓬莱县大葛家村买一部拖拉机,支援村里的农业生产。所党委经研究后让我们给蓬莱县委写信告之葛先生的这一打算,县委在回信中首先对爱国科学家表示感谢,此外还说,为了不影响科学家的生活水平,拖拉机还是由县里解决。六十年代初,葛先生又从亲属的来信中了解到农乡还是很需要农业机械的,为了鼓励村里自力更生,葛先生和村里各拿一半的钱买回了拖拉机,还买了大骡子。平时,葛先生对村里年老体弱的长辈,对遇有天灾病祸的亲友们也是真情相助,村人提起来都念叨:葛庭燧是咱葛家疃的能人,好人啊!
勤俭建所
1980年7月,葛先生奉命来合肥建设科研基地,并筹建固体物理研究所。20多年前的董铺岛对于拓荒者来说,面临着重重困难。葛先生提出了“摸爬滚打、勤俭建所”的口号,并从领导小组自身做起。小组天天开会研究工作进展情况,但从不占用白天上班时间。他们每晚七点半到二号楼葛先生的办公室开会,一直持续到深夜十二点左右,第二天照常上班,这时的葛先生已是67岁的老人了。他说,1952年,国家建设刚刚起步时,我们到沈阳南湖地区的荒岗上筹建了金属所,那个困难比现在大多了。我们要有一股能吃苦的精神,就一定会建一个很好的固体研究所的。
组建固体所急需要调进一批科技骨干。葛先生白天上班,晚上不顾辛苦亲自去城里找省科委、省人事局的负责同志商谈调动问题。时任省委书记的黄璜同志知道后非常感动,亲自来科学岛登门拜访葛先生,并指示各部门,只要是固体所需要的人员,由他们先调进,再补办各种手续。在葛先生的带领下,大家边建所边科研。外地的科学家开始前来进行学术交流了,葛先生经常自己掏钱请他们吃饭。一次,程开甲院士来讲学,所里还没有接待条件,就在大板房临时收拾一间屋子,让程先生与秘书自己烧饭,葛先生十分感慨地说,程先生也是为国家吃过苦的呀!他问我“你知道程先生是做什么的?”我摇摇头。“他是国家重要的科学家,是新疆‘永红’部队的副司令!”葛先生的话至今还深深印在我心里——老一辈科学家不辞吃尽万般苦,开创中国科学事业的精神,激励着我们永不停步,继续攀登新的科学高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