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老网站 > 新闻中心 > 科研进展
中科院:把研究生推向创新实践的主战场
发表日期: 2006-08-25 作者: admin
【打印】 关闭

  据《科技日报》2006年8月23日报道: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有一支具备创新才能的人才队伍。这支队伍的成员可以从我们的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等机构中甄别而出,也可以从国外引进,但更重要的是从我们自己的青年才俊中培养。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才是永不枯竭的。中国科学院在培养创新型人才,特别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。今天本报刊登通讯,介绍中科院近些年的研究生教育情况,希望社会各方面的人才培养单位,能够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积极探索,勇于实践,让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。

  “在战争中学习战争”

  张雷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一名博士研究生。在今年3月底光机所启动的一项“博士培养工程”中,他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。光机所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(三期)的重点项目“新型空间有效载荷”为试点,在55名候选人中选出9名优秀博士生作为工程首批启动人员,并为他们配备了专门的工作室。光机所组建了由王家骐院士为组长的导师组,并对9名学生的导师进行了重新确定。所里还聘请所外专家就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培训。目前,张雷等9名博士生已经在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学习、相关领域发展动态研究、总体设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。虽然有不小的压力,但博士生们却对这种培养方式表示满意。一位研究生甚至说:“成长的感觉真好。”给博士生们以创新的空间,光机所这种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培养研究生的做法,不仅确保了相关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,而且最大限度培养了创新型人才。

  就像新中国成立前,共产党的将领们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一样,中科院的研究生们是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学习创新,实践创新的。这是中科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,也是中科院重视教育的必然结果。

  “名师出高徒”

  姚新现在是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教授,是进化计算领域国际一流的专家,目前已成为IEEE(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)院士。这位中科大毕业生当初是跟着陈国良教授读的博士。姚新忘不了陈教授的认真。陈教授是研究计算机网络的,他带研究生的方法与众不同。他通常要求学生先看二三十篇领域

内有影响的文章以了解本领域研究现状,然后学生要把自己的研究设想向他汇报。在汇报中,可能有些问题他也不是很懂,但学生要给他讲明白,否则他会“没完没了”地与你讨论。他曾经连续三个晚上亲自到学生宿舍,与学生讨论。其间他还会不时地向学生提问题,谁要是一知半解或不懂装懂,他会问得你不得不再去啃相关的文章。

  科大计算机系的郑启龙老师对陈国良的备课本印象颇深:“有一次,系里在会议室里摆放了陈教授的并行计算课的备课本,有二三十本之多。字写得非常整齐,还用各种颜色标出重点。本子边上记有心得和思想火花。他还为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建了一份档案,学生的成长情况,发表了哪些论文都有记载。”

  读二三十篇计算领域有影响的论文,还要给导师讲得一清二楚,否则导师绝不罢休。这就是名师的风范(2003年,陈国良先是获得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,后又被选为中科院院士)。处于思想最活跃期、接受能力最强时的研究生们在这种“陈氏”教法下是极易产生创新思维的。导师不会什么都懂,但学生永远会跟着导师学到最新的东西。有陈教授这样的名师,必出高徒。

  欧阳钟灿院士是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所长。1980年他曾到联邦德国从事合作研究。欧阳院士对德国人的一个习惯记忆犹新:“在德国时,我的教授是液晶显示的发明者。他每周有一个grouptee,就是小组茶会,他自己带一些点心来,学生准备一些咖啡,大家坐成一圈,轮流汇报工作进展。每个人都把自己分担的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论文复印一份,在小组成员间传阅,你要是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你就打个勾,分担者会后会帮你复印。这实际上是加深了大家对前沿科学的了解,如果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论文,就到黑板上边讲解边讨论。”

  欧阳院士说,理论物理所很早就将“小组茶会”模式引进来。所里每个导师和研究生,每周至少有一个下午进行交流。现在连研究生自己交流也成了制度——每周六有个小组茶会。“‘两弹一星’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院士就经常参加我们小组讨论,并经常鼓励我们讨论。”

  对很多研究生来说,能与导师每周坐在一起讨论科学问题,这是一种“优厚待遇”,一种科学享受。研究生们不仅能在言谈话语里了解导师对问题的分析方法,而且还能和彭桓武等老前辈一起讨论,聆听科学大师的见解,这对他们的创新研究十分有益。

  教育需要不断的探索

  研究所也在探索教育改革。物理所有一项已坚持了15年的考核交流制度。最初,所里只是为了督促与检查学生做论文的进度,尽早发现学生论文工作中的问题,以便提醒导师把好质量关,因此每年对研究生进行考核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此做法演化为一项制度。每年的第四季度,几百名研究生都要走上研究室或

研究所的讲台,汇报他们的工作。凡入所一年学生,必须提供20分钟的工作报告,不足一年的学生必须到场旁听学习。最后各实验室还要推荐10%优秀生参加所级考核。

  据物理所的领导介绍,这项考核交流制度在学生培养工作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:第一,严把质量关,对落后生进行中期淘汰。每年考核,等于对后进学生敲了一次警钟,让他们在交流中找到与别人的差距,鞭策他们努力赶上;同时也告诫导师对这些学生要加强指导。对那些确实不适合继续培养的学生,采取一定措施,如硕博连读生改为硕士生毕业;博士生视其情况,作为肄业或结业离所。

  第二,锻炼了队伍,提高了素质。学生为了这20分钟的报告,要收集数据,整理资料,编写汇报稿,做PPT文件,同时还要练习演讲。学生在考核交流中学会了归纳总结、突出重点,学会了演讲,锻炼了口才。甚至仪表、着装、如何回答问题,考官们也会给予细致的指导。

  第三,为优秀生搭建了舞台,使他们脱颖而出。每年的考核交流中,研究所都会发现一批成绩突出、科研能力强的优秀生。所里和导师们都会对他们给予特殊的关照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,送他们出国深造。物理所很多获得大奖的学生,都是在考核中发现,并给予重点培养而成才的。

  考核与交流在许多单位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了。哪个单位没搞过?谁又没有经历过?然而,在物理所,用它来督促研究生的培养,就仿佛有了化腐朽为神奇之力,让它成为人才脱颖而出的良策。

  科技创新,人才为本。要出一流的创新成果,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流的人才,就必须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工作。在这方面,中科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,取得了可喜的成果。前不久,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又对全院研究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:“如果教育观念不转变,教育方法不转变,我们要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

就无路可走。即便出几篇高质量的论文也是偶然的。中科院的研究生规模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,优秀导师完全有可能尝试着改变指导方式,放手让研究生做一些科学上很重要、但导师自己还不太了解的领域的研究工作,争取有所突破、有所创新。”

皖ICP备050001008中国科学院固体研究所 版权所有
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
邮编:230031 电话:0551-65591415 传真:0551-655914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