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老网站 > 新闻中心 > 科研进展
固体所在固态电解质—超离子导体研究方面取得进展
发表日期: 2015-08-20 作者: 叶一星
【打印】 关闭
    近期,固体所梁长浩研究员课题组和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合作,在超离子导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,相关成果发表在《纳米快报》(Nano Letters, 2015, ASAP, DOI: 10.1021/acs.nanolett.5b01388.)上。

超离子导体是一种固体电解质,其最基本特征是在某特定的温度范围内,具有类似于液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(0.01Ω−1cm−1)和较低的离子电导激活能(≤ 0.4eV)a-AgI 具有典型的超离子导体结构,其中体心立方的I离子构成刚性亚点阵,而晶胞中的2Ag+离子可以无序地分布在42个可能的间隙位置上,这些位置连接成三维通道。然而,常温下AgI 都是bg相,离子电导率非常低,如何在常温下获得超离子导体a-AgI,一直是个难题。

研究人员通过氧化铝纳米孔(10-30 nm)模板制备AgI,发现可有效调控AgI的相转变行为。研究结果表明,随着氧化铝纳米孔的减小,当温度升高时,b-/g-AgIa-AgI的转变区域增加;降温时,a-AgIb-/g-AgI的转变温度在降低,即a-AgI相的存在温度在降低。当氧化铝纳米孔接近10 nm时,a-AgI相存在温度甚至可以降低到21oC。同时,室温下的电导率可到达8.3×10−3 Ω−1cm−1,比普通多晶的AgI1.6×10−7 Ω−1cm−1)提高了近5个数量级。并且,经过多次热循环后,良好的电导率仍然能够保留。这种相转变的抑制和电导率的提高都与形成界面相的AgI有关。尺寸越小,界面相的AgI所占的比重越大,相应的效果也就越明显。该研究结果为获得其他超离子导体提供了新的思路,也为多功能银离子纳米器件的设计和研制奠定良好的基础。

相关工作得到了科技部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。

全文链接:http://pubs.acs.org/doi/abs/10.1021/acs.nanolett.5b01388

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图:尺寸依赖的相转变和相应的离子电导率及激活能

皖ICP备050001008中国科学院固体研究所 版权所有
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
邮编:230031 电话:0551-65591415 传真:0551-655914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