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远的怀念--张建平 彭德建

--在与葛庭燧院士相处的日子里

发表时间: 2012-03-07 作者:张建平 彭德建

    随着“蓝色多瑙河”旋律的流淌,心中涌起深深的怀念。这盒磁带是葛先生所赠,是老人家亲自到音像书店选购的。自1980年葛先生来到科学岛以后,我们一直跟踪采访了20年,先生的高尚品格令人敬仰。作为一位国际著名的科学家,葛先生平易近人,非常关心我们的工作,每逢出席重大活动,都邀我们一同前往;接收采访时,总是提供翔实的图片、资料,有时还与我们共同讨论写作提纲。因而,才有了一篇篇远播海内外的独家新闻…….

   “几番风雨又重逢”写的是1988年的事,当时中苏关系尚未解冻。葛先生身负重任,前往苏联进行了一次科技访问。半个月中,他们到了莫斯科、列宁格勒、哈尔科夫三个城市,参观了莫斯科大学、约飞研究所等8个著名的高校、研究机构,所到之处收到了人们 的热烈欢迎。听说葛先生要作学术报告,大厅里座无虚席。有一位年近70的教授一直在门口等着。当葛先生走上台阶进入大厅时,老教授迎上去说:“葛教授,还认识我吗?”原来,1956年葛先生第一次到苏联时,他就听过葛先生的报告,那时他还是个研究生。在二战中,他不幸腰部受了伤,不能久坐,一般的报告,他是不来的,而这次他来了并且一直坚持听完。报告结束后,很多学者还捧着葛先生的著作围拢过来,请先生签名留念。由于历史的原因,两国科技界长期未能交流。这次葛先生的成功访问,成为中苏科技界“第二次握手”的前奏。

    1993年,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。中科院准备出一本专辑,收录毛泽东主席和科学家的故事。葛先生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,他向我们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—1955年,为了让世界了解新中国的建设成就,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,我国第一个出访资本主义国家的“中国访日科技代表团”组成了,郭沫若任团长。团员有:历史学家翦伯赞,考古学家尹达,数学家苏步青,桥梁学家茅以升,水力学家汪胡桢,生理学家冯德培,药学家薛愚等,葛先生作为物理学家,参加了代表团。当时万隆会议刚开不久,国际反华势力猖獗。代表团乘坐的印度飞机在途中发生故障,幸而安全返回了香港。在周总理安排下,最后改乘英国飞机才安全抵达日本。代表团完成使命后,乘苏联军舰回国。第二天,毛主席在杭州接见了代表团,并设晚宴招待大家。当郭沫若团长介绍葛庭燧只有42岁,是代表团最年轻的成员时,毛主席很高兴,笑着说:“好嘛,要培养年轻人嘛!”毛主席的接见激励着葛先生在日后的科学道路上奋勇前进,永不停步。以这个事实写成的通讯“春风化雨润心扉”上了《中国科学报》头版头条,并获得了新闻奖。

除工作上得关心外,葛先生还经常帮助我们排忧解难。当得知我们经费不富裕时,想方设法给予大力支持。97年元旦,葛先生看了我们京剧演唱队在固体所的表演后说:“振兴京剧,弘扬民族文化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。”并很快赠送给我们一台进口收录机。99年中秋节,葛先生和所领导邀请我们共进晚餐,同庆建国50周年,同庆中秋花好月圆。逢到节日,在走过所传达室门口时,还能收到葛先生送的小礼物;即便是在路上遇见了,先生也是嘘寒问暖,关怀备至….

我们很喜欢与葛先生交谈,他有着渊博的知识,更有着传奇般的经历:从小他就在村里以“拉神像”而闻名四乡八里;在燕京大学任教时,他化妆成牧师到太行山为八路抗日进行炸药的试制工作;留美期间,他攻读过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课程,参与了曼哈顿计划原子弹及远程雷达的研究;二战后,他应著名物理学家甄纳教授的邀请,参与了芝加哥大学金属所的筹建工作。在这里,他单独发明了扭摆内耗仪,发现了晶界内耗峰。正是“葛氏摆”和“葛氏峰”使他成为世界金属内耗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。1989年他又以在国内取得的突出成就荣获了甄纳国际大奖;他还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回国传递过重要书信;他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交情深厚;他两度赴苏,三度访美,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;他成为亚洲梅尔国际奖的第一位科学家……我们萌发了要为葛先生著书立传的愿望,并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。遗憾的是先生没有看到这一天,好在有关的内容都陆续在报刊上发表过了。今年2月,当“走上世界领奖台”荣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新闻一等奖时,在吴四发主任的安排下,我们赶到医院,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先生。更值得欣慰的是,《科学时报》又将此文推荐到中科院参加全国范围的评比,获得了“科星奖”二等奖,总算没有辜负先生20年来对我们的深切关怀与谆谆教诲!先生辉煌的业绩,崇高的品德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,这将激励着我们去开拓一个奋发进取的人生之路,为祖国,为人名,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。

葛庭燧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!